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疲匠”杨平:“慢”功夫出细活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刘丽慧 2025年04月15日 17:34

  中新网云南新闻4月15日电 (王思琪)在云南一些地区的方言中,我们常常听见用“这个人太‘疲’了”来形容当事人做事拖沓,往往含有贬义。但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滤棒成型车间,被同事称为“疲匠”的修理工杨平却凭借自己的“疲”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杨平的“疲”,不是懒惰拖沓,而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当设备出现故障,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却不着急下手。杨平不慌不忙地排查问题,细致入微地检查每一个零件,直到找到根源。同事们常说:“杨师傅修机器,就像老中医把脉,看似慢,实则准。”

图为杨平在生产现场。

  有一次,车间一台滤棒复合成型设备突然发生故障停机,其他维修人员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尝试进行快速修复却没成效。杨平来到现场后坚持从头检查,不放过任何细节。他花了整整半天时间,终于发现是一个微小的传感器感光故障导致问题出现。当时的操作工小陈还抱怨他太“疲”,耽误了生产时间,但杨平却笑着说:“机器和人一样,治病要治根,图快反而容易反复。”果然,经过他的彻底修复,设备再未出现类似故障,生产效率有效提高。

  从那以后,小陈成了杨平的“小跟班”,一有空就跟着他学习维修技巧。杨平也毫不保留,手把手教他如何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如何分析故障逻辑。他还常常提醒小陈:“维修不是拼手速,而是拼耐心。有时候,多花十分钟检查,就能省下半天折腾的时间。”

  耳濡目染下,小陈也养成了沉稳细致的维修风格。在一次故障排除中,他按照杨平教的方法,一步步排查,最终发现是一个隐蔽的电路接触不良。他没有急着换零件,而是仔细清理了接口,设备立刻恢复正常。当组长称赞他时,小陈挠挠头笑道:“这都是跟杨师傅学的,修机器得‘疲’一点才行。”

图为杨平(右)和徒弟在一起研究设备。

  杨平虽然在维修工作上很“疲”,但在其他工作的开展上却很迅速。2024年,杨平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细支复合滤棒生产调试工作,从设备到位开始安装,到投入生产,仅用了10天时间,并且将生产速度由额定值稳定提高了20%。当捷报传来时,同事们纷纷感慨:“没想到能这么快!”

  在杨平的影响下,车间里的年轻修理工们不再一味求快,而是学会了在精准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设备故障率持续下降,生产稳定性显著提升。

  如今,每当有人调侃杨平“太疲”时,同事们都会笑着接话:“可别小看这‘疲’,咱们车间的‘金牌维修’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而杨平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用他的“慢功夫”,守护着生产的每一分钟。(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