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杨有光,守护人字桥至今已有34年。这位现已年过五旬的苗族汉子与这座跨越两个世纪的老桥,有着怎样的故事?
17岁那年,他加入了当地的民兵队伍,与同伴们来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乡境内的人字桥上,任务是守护这座滇越铁路线上最为重要的桁肋式铰拱钢架铁路桥。
开始守桥那年,人字桥附近还没有村子,也没通公路,守桥人每月的津贴不过百十元,到小集镇上采购生活必需品要走很远的山路,用背篓背回来。由于经费有限,守桥的20多个人每周只能吃一次肉,且数量有限,不能放开吃,只能解解馋。
时有时断的电视信号、只能管饱的伙食、短暂的假期……守桥人除了要耐得住物资匮乏的守桥生活以外,还要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危险。
1996年大年初一,杨有光在巡线时,一块有越野车大小的巨石从山上滚下来,朝着他站立的位置砸过来。幸得一旁的同事提醒,他及时躲避,捡回了一条命。
一次,他夜里巡桥时,一只当地人称为“飞虎”的鼯鼠类动物悄悄跟在他身后。听到动静后,他转过身用电筒照过去,这只足有半个成年人高的“飞虎”竟然猛地站立起来,与他对峙着,嘴里低低地吼着,随时可能扑上来。情急之下,他抓起一把道砟石,一边高高扬起,一边大声叫着。吓跑“飞虎”后,他瘫坐在地上,冷汗直流,心快蹦出了嗓子眼,半天没缓过神来。
前些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相关部门对守桥队伍的机制进行了调整,由一家安保公司承担人字桥的日常守护工作,他和其他守桥人的工作关系随之转到这家公司。且不说待遇,从民兵到安保人员的转变,让大家有了心理上的落差。不少人选择离职,而他却留了下来,因为在他的心里,还有更加重要的东西——守护与坚持。
为了补贴家用,2021年,他与妻子在家里开起了一个杂货店,卖些小百货。为了增加收入,他向屏边县烟草专卖局提出办证申请,通过资格审核后成为零售户,新增的这项业态每年能给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带来近2万元收入。如今,大儿子在昆明念大专,小儿子在乡里上学,这笔收入基本能保证两个孩子的学杂费。
30多年,他用忠诚和担当默默守护着这座桥。2023年,经网民推荐评议,他光荣入选“云南好人”;2024年,他被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评为“第八届红河州道德模范”,同年,他荣登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作者:邓楚瑜)